您好,今天是2024年12月04日   早上10:08   欢迎来到中国西部教育博览会

行业新闻

洞见民办教育未来发展新趋势,在思考与创变中迎接2022

时间:2022-02-09 14:45:00 浏览:1077次

悦近来远·聚势谋新——洞见民办教育未来发展新趋势,在思考与创变中迎接2022


"

在2021年12月19日的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线上论坛)上,浙江省发展民办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发起人田光成带来了主题为《悦近来远·谋势聚新——洞见民办教育未来发展新趋势,在思考与创变中迎接2022》的年度演讲。本文摘选了时长3.5个小时的演讲中的要点和精华,供民办教育界同仁参考。

2021民办教育大事记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观看2021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年度演讲。也欢迎来到现场的朋友们,我是主讲人田光成。

如果让大家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2021年心情会是什么?是成功,是收获,是幸福,还是恐慌、迷茫、失落?对于2021年的中国民办教育界而言,大多数人恐怕会用李清照的词句来表达: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回顾一下,2021年中国民办教育有哪些让人难忘的人和事呢?举几个例子,一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开始带着百余名老师直播卖菜;二是河南省周口市一所知名的民办学校将被无偿捐赠给政府;三是宿迁一所民办学校的两名举办者以以挪用学校资金的为名,被判处了有期徒刑。

第三个例子里的情况许多民办学校都存在,譬如说个人财产和学校的法人财产混为一谈,学校的债务和学校的借款不分,学校的决策程序不完善,财务管理混乱,等等。很多举办者都有这样的认知:民办学校是我办的,就像我的一样,把钱从左口袋放进去,这个再从右口袋拿出来,这个差异有多大?但是他们真的不了解,我们今天的民办学校跟以往不一样了。

对这样的事情怎么来看待呢?吴华教授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什么是历史的眼光呢?主要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一定不要用今天的法律去规范昨天的行为,很多事情,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的法制不完善,以今天的法律去约束过去的行为,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不能求全责备,如果是求全责备,我们什么事情都做不了。用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讲,有些事情可以先行先试。

第三个方面,历史的眼光。吴华教授讲,要正确的辨认和确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的客观地看待问题。

2021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对民办教育而言,它也许是众多事情当中一些不起眼的小时,也许在民办教育这个发展进程当中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痕迹,但是它不应该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大潮。

2021民办教育热词

我们来看看民办教育在2021年的热频词有哪些?

第一个词就是实施条例。2021年的5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总共68条,在这68条当中,真正保留原条例的只有9条,其中有三条做了非实质性修改,34条做了实质性修改,另外又增加了22条。大家想一想,68条中,22+34=56条进行了修改,占比达到了83.2%,与其说是修订,不如说是重新起草。

为什么要重新起草,或者说为什么说它的比例这么大?因为民办教育从2004年发展至今,这17年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于是《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就有点像兜底一样,对现实的问题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回答。

在《实施条例》当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就是关联交易。为什么大家这么关注它呢?在中国,大部分办学的人并不是中国最富裕的阶层,很多人可能把办学当做自己的一项生计,我们要认可这种现实的存在,要尊重历史。对于公开、公平、公允的关联交易持开放态度。

在2021年度热词当中出现了一个数字,5%。民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占比不能超过这个阶段学生总比例的总数的5%,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全国许多地方目前的占比都远高于5%,怎么合理地降至5%?受影响的不只是民办学校,还有家长和学生,跟随家长在打工地就读的孩子怎么办?这是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四个词是双减,减什么?一个方面减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另外一方面减的是孩子在校外培训机构的学习负担。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说我们要抢。中国的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幼儿园这个阶段都已经提前把能量耗光了,到了大学,很多学生就选择了躺平。所以说双减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孩子。在小时候保持青春活力,把更好的精力,更好的拼搏劲头,留在了成人之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去。双减政策的优与劣,我们还需要用更长远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

最后一个词是公参民。公参民是公办学校或公有主体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这种学校有点像动物当中的蝙蝠,你说它是公办学校,它却有民办学校的机制,你说它是民办学校,它却占用了公办学校的资源。这样的学校,对民办学校而言不公平,对纯公办学校而言也不公平。公参民学校的存在是基于当初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老百姓希望有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现状,从法律上来讲,它有合法性,合规性,但是从合理性上来讲,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公参民学校治理不是一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

2021民办教育数据变化

2021年公布了2020年的民办教育数据,所以我们在这里面讲到的民办教育的数据,其实上是指的是2020年。

我在这里罗列了2016年到2020年5年的数据。2016年整个民办学校的数量是17.1万所,2019年到了19.15万所,到了2020年变成了18.67万所。显然它的趋势是慢慢地增长,到2019年下降。学前教育也是一样,慢慢的增长,到2019年就下降。后面的小学、初中、普高、中职和高校基本上是略有增长。

学生数也是一样,2019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校生有5616.61万人,到2020年变成5564.45万人,中间差了50多万人。它的数据也是一样,2016年到2019年都在增长,到2020下降,学前教育也是一样。其他的大家可以看得到,小学、初中、普高、中职、高职都在增加。不难发现,民办学校的学校总量和在校生总量,整个的发展趋势和民办幼儿园的园所数及在园学生数基本上是一致的。

比例也是一样。在这种比例关系当中,有两个数字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幼儿园原来园所数是2019占61.59%,到2020年变成了57.59%,相差4%。但是我们看在园生有多少?19年幼儿园有56%的学生来自民办,到2020年变成了49%,差距达到了7个百分点。

2016年2019年的时候,民办园比重肯定高于公办园,一个是56%,公办园在14%。到2020年的时候,民办园学生占比只有19%,公办园学生占比变成了51%。其他比例略有增加和变化。但是总体来讲,变化趋势不大。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在校生的占比,2019年是10.61%,2020年变成了10.77%。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它的大势是什么样的?2019有可能是中国民办教育发展规模的制高点。从2010甚至更早的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是逐步往上发展的。到2019戛然而止,开始往下走,这是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判断是,我们看到民办教育整个趋势的变化是跟学前教育发展相关的,所以说学前教育发展的好,那么民办教育总体就发展得好。学前教育数量减少,不管是园所数,还是在园的学生数量减少,整个民办学校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就会减少,比例也会降低。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得学前者得天下,失学前者失天下。

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推动因素

中国的民办教育靠什么来推动它的发展呢?当然有内因也有外因。在此我们先研究一下,推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外因有哪些?

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医疗、环保等各个产业的发展,都是依靠市场需求,同时还有政策的导向,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民办教育同样是市场和政策双轮驱动。那么仅有这些就能推动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吗?我说也许还不够。

在这里我要提出,政策和市场之外,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还有第三只手。那么这第三只手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推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因素。首先是政策因素,其次是市场需求,还有行业治理。三者有三足鼎立之势,都不可缺少。

我们先看政策因素。首先在当前的政策形势下,我们强调公益性,限制营利性。第二点,我们要强调党的领导,反对资本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影响到我们教育的方向,甚至干预到教育的主权。我们在为谁培养人才?我们究竟是为我们国家培养下一代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人才,还是为外国发达国家或者说资本主义国家培养他们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一点是我们民办教育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

另外一点,今天我们在谈教育的时候,有这样以个错误观点说民办教育管这么多干嘛呢?就让市场来调节它,政府只要管好公办教育就行了。但是事实上真的如此吗?虽然市场的反应是比较灵敏的,但是它有滞后性。因此在民办学校发展过程当中,对于那些完全市场化的行为,我们是有序的进行控制。

民办学校市场化行为当最典型的表现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招生,一个是收费。这种情况带来了过去民办学校超计划招生、掐尖招生等等一些不良的这样行为。短时间之内可能是促进了某几所学校的发展,长时间看,破坏了教育生态。政府有意识的来进行规范,加强行政监管,表面上看是有一点抑制了,或者影响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对于学校的有序发展起到了帮助。

第二,我们来看一下市场因素,市场的影响首先来自于市场规模。今年是第7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青年人口的占比是74.52%,到2020年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了68.55%。0-14岁的入学人口,2010年占比16.61%,但在2020年这个略有抬升。老年人口到在2010年占比总额8.87%。到2020年比例增加到13.50%。

大家知道,而0~14岁以及15岁到65岁,这些年龄段当中,包含了我们生源的主要群体。尽管国家放开了政策,但是大部分年轻人还是不愿生,为什么不愿生?大家现在感觉生一个孩子太难了,养一个孩子就更难。2019年我们是1400多万新生婴儿,2020年只有1200万左右,这样的人口出生率,对我们这个入学人口的影响不言而喻。

学校不管办的多大多好,最终肯定是需要有学生来读书的。随着人口的出生减少,谁到我们的学校来读书?有一个民办学校的董事长告诉我,今年他们教育局分给他们三所民办学校,一年级的新生指标只有120人一方面固然是5%的指标影响,但另一个确实生源大幅度的减少。

除了人口出生率影响之外,当然还有招生区域与招生计划的限制。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只能在审批的区域内招生。现在民办学校生源比例要求控制在5%之内,所以说你发展的再好,也在这5%之内解决问题。

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普职比例对民办学校的生源市场也有了较大的影响。普职比例应当大体相当,但地方上在实际操作时基本上是1:1,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受这样比例的制约,很难进到普通高中去读书,只能被迫的选择职业高中。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影响是什么?市场需求的单一性问题。如果说我们认为孩子到学校去读书,只有一种需求,那就是要升学,要考更好的学校。那么对不起,这样单一的需求也在带来了我们的需求层面上的枯竭,所以我们很难更好地去满足更多的家长。

第三,行业治理。行业治理在我们国家来讲,对于民办学校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行业治理有一些现象引起我们的关注,譬如说我们提到目前是以规范为主,支持为辅。十八大提出,我们国家不仅仅要发展经济,更要做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教育也一样,要打造绿色的、健康的教育生态。过去我们更多地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是支持为主。但是今天我们更多地是从有序发展角度来讲,强调规范为主,支持为辅。

在现实当中,我们还遇到教育行政部门在行业治理当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我把它称之为:宁左勿右,宁过勿缓,宁跟勿抢,宁停勿责。因为是面对着新问题新形势,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这新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于是地方政府往往抱着这样一个态度,说这件事,虽然国家层面上有政策,但是具体怎么做没有更明确的说法,所以不能做。如果我们每一个这个官员每一个领导都是这样的想法,那他所在地方永远不可能有成功的案例,因为大家都在等别人第一个吃螃蟹。

基于这样的一个情况,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原教育部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张力教授说过这样的话,说有些地区对十九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战略意图,其实领会的还真是不够清晰。如果你领会清晰的话,就不会对我们现在的民办教育事业持这样消极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某种程度上疏于协调,所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句话说的太好了,我认为正好说到了我们在行业治理当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民办教育人最关心的问题

营非选择

也许有人要问,田老师,我们这几年开展轰轰烈烈的营非选择,即将进入到2022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总体来说,因为新冠疫情、双减两大文件等种种因素,导致许多地方营非选择的细则规定被耽搁了,迟迟未出。大家不要忘了,很多省份的营非选择的过渡期的期限是2022年的12月31号,有的是2022年的9月1号,突然之间把大家推到了这个生死的选择线上,这将是一个很难的事情。选择非营利性,自然不在这个考虑范围。如果选择营利性,我们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税收问题怎么解决,一个是学校的办学积累怎么解决?

非营利性学校转为营利性学校之后,原来的资产是社会资产,现在变为类似于私营性质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要交什么税呢?关键看资产最终归谁所有,如果说资产最终还是归社会所有,其实不应该再交税。如果这个资产在过程当中变成举办者个人的资产,他应该交这一部分资产的企业所得税或者是个人所得税。

那么这里面牵涉另外一个问题,办学积累怎么办?我们看两个地方有不同的处理建议,像温州、绍兴、宁波等等,他们建议办学当中一部分,除了奖励给举办者之外,另外一部分那就是作为捐赠,归学校使用。另外一种情况,譬如说上海的做法,这部分资产暂时不确定,既不给学校的举办者,也不完全为社会所有。那么这个做法好在什么地方?很快就能解决营非选择资产处置问题,学校的资产在处置的时候再进行。当然2022年迫在眉睫,我们希望各地政府积极地行动起来,及时解决这一问题。

关联交易

虽然说我们禁止关联交易,但是现实当中,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存在着关联方,存在很多交易,这样的现象大量存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校缺钱,我借钱给学校,其实不收利息,但也属于是关联交易。这些东西在现实当中很难解决,政府如果把关联交易完全一刀切虽然是合法了,但是不合理。但是如果不切断的话,又跟我们现行政策相违背。

好在我们教育部以及财政部等相关部门领导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制定民办义务教育阶段的财务管理办法。其原手稿是19年起草的,但是新的形势下需要讨论,我相信明年这个办法一定会出台的,我希望大家对这个办法认真学习,我相信这个办法一定不是简单的像《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那样一句话禁止,而一定是要分不同类型不同情况下的关联交易,哪一些被认可的,哪些是不认可的。

教育上市

我们前面讲的一个方面,国家反对教育这个资本化,但另一个方面我们也看到,这一次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颁布,从另一个角度也为教育上市打开了一小扇门。上市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式就是VIE架构,核心是有两点,一个是协议控制,一个是关联交易。

这一次《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还是像前面讲到的,从承认历史,尊重现实角度出发,只是说除了实施义务教育民办学校禁止关联交易之外,另外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兼并收购协议控制,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以及实施学前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简而言之,非营利性幼儿园和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这两者上市的路,基本上是切断了。反过来讲,民办高校、高中、中职等等,不存在着政策的障碍。我认为这也算是给我们网开了一面。

但是大家应该注意,“双减”出来之后,我很多上市机构,譬如说新东方,它的股价跌了75%以上,有5家基础教育层面上市公司宣布停盘。这些都提醒我们,教育上市是一把双刃剑,一个方面固然可能提知名度,增加融资能力,对于教育机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比较大的支持。但另一方面来讲,确实也很容易陷进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政策的风险,也有市场的风险。所以说对于教育上市我们要谨慎而为之。

“公参民”治理

我把公参民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当中有公办学校或公有主体。这一类要求有序退出。当然我们在讲的都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非义务教育阶段从大的方面来讲,一定也是要退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做到泾渭分明,营利是营利,非营利就是非营利。公参民学校最后都往哪个方向走了?纯粹是公参民学校的,那就转为公办学校。

还有一类是公办学校和政府下面的国企或者其他机构合作举办的学校,也会转为公办学校。如果是公和民一起合办的学校,譬如说公办学校和房地产集团,或者和某某公司合作办的学校,这种情况下,可转公也可以转民。如果转民的话,公就要退出。所以公参民学校并不完全都是转公或者都是转民,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另外一点,有的地方政府还是非常想保留公参民学校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可以保证我这边优质生源不流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经费灵活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保留取决于两点,第一点,你那个地方民办学校生源占比有没有超过5%?第二点,如果你保留,你能不能顶得住老百姓的投诉?我们很多领导其实是不敢拿自己的乌纱帽来承担这个责任的。因此,公参民学校在这一点也要慎重而为之。

国际化

我儿子初中毕业之后就到国外去读书,以前对国外还是蛮向往的,慢慢的,孩子回国意愿越来越强。其实这也告诉我们,不见得只有我们走出去才叫国际化,打通中国和国外之间的连接,也是国际化。现在我们在讲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时候,有这样的说法,不仅仅是我们职业教育跟国外好的职业教育资源结合,同时也把中国好的职业教育送出去。

在国际化这方面,一方面我们现在明确限定,小学包括学前禁止引用国际课程,禁止引入国际教材,想聘请的外国师资要有在华任教资格,等等。另外一方面,学校名称当中不得出现外国的学校或人名。

今天的国际化该怎么走?我们过去传统的国际化,我一直把它叫做国际升学教育,一提到国际化就会想到,我们孩子定位是考全球前多少名的学校。这样的国际化太狭隘了,应该从更广的方面理解。当然国际升学教育是一个方面,国际的综合教育,包括职业素养素质国际化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还有一种国际化,叫国际文化理解能力教育。我们站在不同的视角,能够对一个事物能够有更多元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国际化。

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国际化应该视野更加开阔,而不仅仅局限于国际的课程,国际的教材,国际学校排名或者说升学等等问题。

重新认识今天的民办教育

今天,我们要重新来认识民办教育的价值和角色。

民办教育,最先产生是为了弥补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但是走着走着就变成了教育组成的一部分,再走着,变成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变成我们教育或者改革的实验田,这就是民办教育的价值。但是我们再看,今天民办教育要解决的不仅仅是资源的补充问题,而是要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教育,要解决满足大家多样的需求,这个还是存在不足。

这个时代,我希望能根据孩子特点设计教育,这就是我们说的个性化教育,差异化教育,特色化教育。经济在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和消费一样在升级,从前买东西追求物美价廉,现在开始追求品牌,更进一步就开始追求私人订制。这样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就是我们民办教育要在新时期提供的价值。

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关系,本来是相安无事,民办教育弥补公办教育的不足,应该是从属地位。但是随着发展得越来越壮大,做得越来越精彩,民办教育突然有一点不甘心这个情况。正因为做得太好了,做得太强了,相对而言当然也有走偏了的地方,所以要进行管理、监管,民办教育行业中人应该理解和接受。

要想使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找到一个很好的关系,一定要协同发展,共同撑起中国教育大旗,只有二者和谐了,才不会在教育一个大阵营里面出现窝里斗。过去说公办保公平、民办供选择,今天应该是公办保公平、民办出特色。公办承担共性教育,民办承载个性教育,要错位,要补位,而不是要争位。

大家知道哲学上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教育当中也有三个问题,是我们习主席提出的,我们教育事业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那么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说作为一个学校,因此我们可以看学校的设计,也应该是要从这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个是为什么群体服务。从客观上来讲,我们都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但是主观上来讲,我们一定有特定的群体,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我们为什么群体服务?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办什么类型的学校?总之来讲,叫理念先行,理念是我们办学的准则,教育模式、课程设置、评价标准,这些都是为我们的理念服务的。

第二是规模效应,有一句话说要打造小而美的学校,当然小而美是个体而言。群体而言,小而美很难产生聚合效应。要聚合效应,就要有规模。但这个规模不是简单的1+1=2的规模,应该是事物之间有内在逻辑进行构建和组合。

第三是跨界效应。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跨界效应,同时会带来更好的效果。有的学校所以他本来是传统教育,有科技结合,像我们所了解的科大讯飞做智慧教育,像阿里巴巴,腾讯,万科等等,他们是不同行业涉足教育,这就是跨界这个效益。在跨界效应当中,他会产生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是生态效应。作为教育来讲,学校是一个点,家长是另外一个点,教育行政部门是一个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点,在这个生态当中构成有机的生态链,这就是我们打造的一个大的教育圈。民办学校不能孤立的存在,所以要成为一个健康生态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就是要发挥协同效应。


2025 THE 22th SESSION CHINA CHENGDU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XHIBITION